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 “自觉”的分殊与会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李蕉;

    党在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历史节点,号召知识界理论界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并且重在引领未来的一次理论擘画。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既是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提出的“自觉”问题的延伸,也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同时还是对21世纪之交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诸多乱象的回应。在百年探索中,知识界“自觉”之分殊与会通影响了中国道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一词在世界现代化动态发展的全景中被不断重新诠释和定义——所谓“中国本位”,既包含了过去之中国,还应囊括当代之中国以及未来之中国;换言之,这种更广泛的“自觉”之会通,也为中国从“对接”西方现代化到“超越”西方现代化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发展韧性。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实是中国在从被动现代化转向主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概念,它旨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广泛地会通中国知识界的“自觉”,并努力使其成为不同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另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具有更深远的世界意义。

    2024年02期 v.51;No.263 5-11+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着力点及其理论创新

    张伟;

    习近平文化思想依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百年文化建设实践、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的三重逻辑,以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新闻舆论传播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创新了马克思文化理论,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4年02期 v.51;No.263 12-2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1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孙威;白利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及运用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重要内容的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话语资源的有益元素,另一方面同样借鉴了其他多样话语资源并促进了多种资源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我们党采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结合”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以民族复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实践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资源的作用,构建了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2024年02期 v.51;No.263 23-3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哲学

  • 空间性、非定域因果性与科学的根基:康德的空间性思想的启示

    袁建新;

    解决几何化问题是为近现代科学奠基的关键,而空间性问题处在几何化问题的中心。康德物自身的非空间性学说把空间性视为人的经验之内的性质,而非物自身的性质,由此,他需为科学重新奠基。康德通过具有力的实体间的非定域交互作用解释空间性的形成,但他同时通过定域因果性解释自然物体的形成、光通过以太传递外部信息,由此表明物自身是非空间性的。康德证明了基于定域因果性的机械论和微粒论不是解释空间性的正确理论,且为通过拓扑学建立空间性的数学上的可表达性提供了可能。最终,基于非定域因果原理解释光对信息的连续传递,才能解决康德留下的数学应用于自然的难题,并重建科学的根基。

    2024年02期 v.51;No.263 33-3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布兰顿与黑格尔论概念及其规范性

    王鹏;

    随着《信任的精神》的出版,布兰顿建立了“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他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为“语义学”,并认为黑格尔完成了那个源自康德并历经塞拉斯的“规范性转向”。但布兰顿的解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诸多黑格尔专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遍认为他误解了黑格尔的本意。在该书的核心内容即概念本质及其规范性的问题上,布兰顿与黑格尔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布兰顿理解的概念既有内容的维度,也有表征的维度,还是一种我们在推理实践中掌握的能力;而黑格尔理解的概念却含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单位、事物和思维的自我运动及其展开状态等丰富含义。布兰顿对黑格尔的解读虽然并不完全忠实于黑格尔哲学的本意,但这种创造性诠释却为分析哲学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一诠释若能进一步采纳批评意见,或许就能形成更加完善和辩证的语言哲学。

    2024年02期 v.51;No.263 40-51+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情绪在决策范式中的角色分析及运行机制

    吴瑶瑶;

    决策论的研究都采用“理性人”假设作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强调理性决策,忽视情绪的决策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际的决策过程。行为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标准化决策范式否认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认为可测量的“偏好”能帮人们作出“效用”极大化的选择;描述性决策范式开始关注到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提出的后悔理论、失望理论以及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详细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心理过程的作用;进化论决策范式从生态理性出发,认为情绪、经验以及内隐认知在人类决策行为中起着极重要作用。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运行机制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认为情绪是作为决策过程的一种驱动机制;一种认为情绪是作为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机制而作用于决策过程。这两种机制对于决策过程都是重要的,但不足以充分说明情绪作用于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互动性。情绪作为一种功能状态,在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中,帮助我们综合运用认知、理性思维和情绪能力,通过生成性机制作用于决策过程。

    2024年02期 v.51;No.263 52-5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法学研究

  • 数据共享与数据财产化

    梅傲;柯晨亮;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因其价值客观被视作一种财产,由于不同数据主体对于数据财产的利益平衡需求的客观存在,因此数据财产化制度的构建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我国已存在数据财产化的立法、司法和政策基础。数据共享行为既是数据财产化的“因”,也是数据财产化的“果”。我国数据财产化应采取数据人格权与财产权并行保护的基本立法模式,但是政府数据及敏感的企业数据应适用数据“控制论”模式规制。同时,针对个人用户与企业间的数据共享问题,建议采取事前数据财产权交易模式解决;针对企业间数据共享问题,建议立法时应从实践案例出发,自下而上地进行数据类型化、场景化立法,对企业数据财产权的具体内容进行确权与分配。

    2024年02期 v.51;No.263 59-67+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能裁判系统的法律推理逻辑

    陈子君;

    当前,智能裁判系统遵循形式推理的逻辑路径,以司法大数据的质量化管理、法律规则的代码化表达和法学知识的逻辑化表达为理路,促进司法高效和接近正义的实现,以应对智能裁判系统中技术逻辑与裁判逻辑之间的不契合。然而,我国智能裁判系统以案件类型化和要素化为特征的司法经验主义模式虽促进了司法高效,但难以满足实践之需,其内在逻辑将司法形式推理化为事实要素比对,价值判断的缺失制约了个案公正的实现,并对法官主体性产生不利影响。未来智能裁判系统内在法律逻辑的完善应逐渐探索通用型法律知识图谱的建构,并以诉讼要件为理论工具,采用法律知识型的要件式建模方式,以法官说理提高智能裁判系统的逻辑性和合法性。

    2024年02期 v.51;No.263 68-7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

  •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现实状况与扩展路径

    孙涛;

    乡村振兴事业所需要破解的人才技术瓶颈与大学服务社会的优势、动机、职责产生高度契合,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政策驱动、高校参与的典型特征: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公费师范生政策服务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通过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举措持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储备,通过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招收和培养农村户籍大学生,通过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引进与培育并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拓展高校扶贫方式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与协调各种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应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扩展路径。

    2024年02期 v.51;No.263 77-82+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分析及重构——基于贵州天龙屯堡旅游社区的个案研究

    左文超;胡北明;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视角,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天龙屯堡旅游社区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困境,解析中国乡村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利益冲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目前天龙屯堡共生体属于间隙性共生组织模式,其共生行为模式是典型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构建共生单元的一体化互惠共生发展平台(网络)是天龙屯堡旅游社区未来发展的最佳方向;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的本质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互利关系;能否拥有一个稳定、多样、相互依存和共进化的共生界面是利益主体共生关系向一体化模式演进的重要基础;矫正乡村公共空间的失序问题,需要构建“一核、两层、三阶段”的双循环网状共治模式。

    2024年02期 v.51;No.263 83-92+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旅游论坛

  • 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维度、测量及实证研究

    宋晓;王淑华;

    随着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旅游化利用成为了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体验共创是实现游客价值和非遗传播的关键。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实地访谈,提出了基于行为和心理双重视角的非遗旅游体验共创定义和维度结构,开发了包含人际互动、贡献感知、共同生产、过程控制4个维度17个题项的量表。同时,以游客体验价值为结果,建立了非遗旅游体验共创对游客体验价值的研究假设,证实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校标效度。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也丰富了对非遗旅游化利用的理论研究。

    2024年02期 v.51;No.263 93-101+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滑雪运动酷感知及其对消费者滑雪运动忠诚度的影响

    刘涛;刘悦;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滑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滑雪作为体育旅游中个性突出的运动类型,兼具旅游、探险、娱乐等多种功能,符合当下消费者求新求变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滑雪运动的忠诚度较低,如何通过塑造滑雪运动的酷个性感知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滑雪运动酷感知的滑雪运动属性及酷感知对消费者滑雪运动忠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滑雪运动的吸引力、独特性和消费者对滑雪运动的认同度显著正向影响酷感知,其中吸引力影响最大;消费者对酷感知不仅能够直接显著提高其忠诚度,而且滑雪体验愉悦度和难忘度间接正向影响忠诚度。由此滑雪目的地和滑雪场要重视传递滑雪体验的酷感知属性,从而促进我国滑雪运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24年02期 v.51;No.263 102-11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代同游谁说了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深度访谈

    丁娟;杨慧;方荣;

    家庭旅游决策是消费者行为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本文对20个中国三代直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三代直系家庭旅游决策行为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旅游决策模式以父代主导,且夫妻共同主导型为主,在旅游决策角色中,父代是发起者、决定者和购买者;在“老-中-青”结构的家庭中,孙代是影响者,祖代是使用者;在“中-青-幼”结构的家庭中,祖代是影响者,孙代是使用者。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旅游决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行为。

    2024年02期 v.51;No.263 111-12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学

  • 扩散的矛盾涟漪:“双减”短视频话语实践研究

    葛楠;石君齐;

    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获取和议论教育政策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其大众网络话语意义既非既定、亦非固定,而是受制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兴趣与诉求,产生了复杂的意义阐释与再阐释。对“双减”短视频话语意义流变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学者和社会公众共同构成了“双减”话语意义生产、分配和建构的主体,先以各自为中心形成意义阐释,后逐圈扩散、相互震荡,最终呈现出以不同矛盾为代表的涟漪状样态。最内层是政策执行矛盾、中间层是学生减负与升学考试拉锯所构成的教育理念矛盾,最外层则直指社会结构矛盾,且存在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推动该矛盾涟漪的主力军是各自为营的社会公众,他们以“加速竞争”、“美好教育”、“自我剥削”等概念加速家庭教育异化,而主流媒体和学者则缺席网络对话,加速矛盾涟漪的扩散,导致公众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呈现出意义不稳定性、不连贯性与不一致性,进而表现为焦虑不安或漠然无为。因此,有必要重视网络空间教育治理,增强各主体多元共治的使命责任和政策对话,关注民意,回应民声,引导网络政策话语健康发展。

    2024年02期 v.51;No.263 121-129+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冯琳;

    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现实耦合。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宏观上,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继续教育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微观上,个体技能形成需要继续教育提供学习机会支持。另一方面,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不仅是彰显继续教育时代价值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从理论逻辑看,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从历史逻辑看,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目标取向。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强化使命,明确自身的功能与价值;彰显公平,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完善制度,规范学习成果认证方式;合作共享,促使各方形成场力耦合。

    2024年02期 v.51;No.263 130-13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意涵、问题与策略

    李盛聪;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社区不仅仅是供人居住的物理空间,还是人们生活交往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是人的身体、生命和情感栖息与寄托之地。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的在地性、便捷性、邻里性是积极老龄化的最佳场域。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是指社区时空中各类养教主体充分利用养教资源、协同合作,促进老人身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老人生命质量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以主体协同为核心、制度协同为基础、资源协同和评价协同一体化的,促进老人健康、参与、保障等各种资本获得的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框架,具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人的整体发展和满足老人现实需求的价值意蕴。当前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存在主体分割、内容分离、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需要从法制与自治融合的顶层上、利益与责任融合的机制上、身体与生命融合的内容上、多样化与数字化融合的方法上构建解决策略。

    2024年02期 v.51;No.263 136-14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学科体系构建

  • 国际中文教育类型体系构建

    刘帅奇;吴应辉;

    国际中文教育类型是指全球视野下较为稳定的中文教育形态,其分类体系的构建是对世界各类中文教育形态特质的归纳、定位和系统化。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类别独立设置,对本学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其类型体系不仅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还可为全球中文教育发展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对全球中文教育形态的全面考察,本文拟从空间、场域、教育目的、教育性质、习得顺序、语言地位、技术应用、教学法等视角构建其类型体系,纵向逐层细化分类,横向厘清平行与交叉融合等关系。由于国际中文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类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本文构建了以3个主干层次14种主干类型和若干种基本类型为框架的“3+N”国际中文教育类型体系,并对其内涵、体系构建思路和视角进行了阐释,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类型划分不能仅依据国外第二语言教育理论,或纯粹依靠理性思辨,而应从各国中文教育事实出发,以实际案例为支撑进行类型划分。

    2024年02期 v.51;No.263 145-153+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优化及建设成效评估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龚漫;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和建设成效评估是影响“双万计划”能否达到提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其遴选标准笼统,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分“赛道”建设与突出示范领跑两条建设原则存在矛盾;评审机制存在不足。优化遴选机制可有三条路径:一是明确关键指标,建立各专业建设点的遴选标准;二是分“赛道”择优改为统一标准择优;三是将“一次性大同行”会议评审改为“匿名通讯+小同行”会议评审。为提高建设成效评估的科学性,建议延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周期,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为评估重点的“双核心”建设成效评估体系。

    2024年02期 v.51;No.263 154-16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 从“无名”到“有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刘渟;

    与传统画学研究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视野、对象、理论、方法上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无名”艺术进入“有名”艺术研究殿堂,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无名艺术史”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过往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其关注点不在创作主体的个性流露,学术取向也不在于对象“有名”或“无名”,而是从创作共性角度去看待整体的艺术流变趋势。正是基于此,“无名艺术史”的研究与书写范式部分取代传统范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中西方学术对话桥梁,凸显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

    2024年02期 v.51;No.263 161-168+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聂崇岐的宋史研究

    邓智中;

    聂崇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史学家。他在宋史研究上开拓的有关宋代政治、经济、外交等议题,推进了现代宋史研究的进程。在宋代人物研究领域,他较早梳理了杨家将、尹洙、赵鼎生平事迹,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命点校《宋史》,不仅初步标点完《宋史》全书,还在标点过程中撰写了《校宋史本纪札记》,这既是其宋史研究的心血结晶,亦是其校勘《宋史》的重要学术成果,为《宋史》点校提供了有益借鉴。聂崇岐在宋史研究上的独到建树,使其无愧于“活宋”之誉,而他的研究路径也为后学带来了若干值得珍视的重要启示。探究聂崇岐的宋史研究成就与思想,既能在观点、思路、方法上获得启迪,也能使学术精神薪火相传,对“他日新宋学之建立”亦将起到积极镜鉴作用。

    2024年02期 v.51;No.263 169-17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出版与传播

  • 中国高校人文类学术集刊现状分析——以四川高校为例

    武丽霞;

    随着中国学术的繁荣与进步,人文学术集刊大量涌现,由于其符合学术领域细分的要求,已经成为学术发表的重要平台。通过考察四川高校创办人文学术集刊的情况,并与全国高校办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四川大学创办的集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名列前茅。这些学术集刊的成功,得益于主办学校雄厚的学科实力以及主编的高学术影响力,也与主办高校和学术机构的支持资助密不可分。在当前各高校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之时,应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创办富有特色的学术集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构建学术共同体,对于繁荣学术研究、传播中华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2024年02期 v.51;No.263 179-18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会议综述

  • “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晨思;房锐;

    <正>2023年8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谭光辉教授、

    2024年02期 v.51;No.263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林胜强;罗磊;

    <正>2023年12月30-31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的号召,推动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教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四川省逻辑学会等单位承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单位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2024年02期 v.51;No.263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