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理论研究

  • 中国共产党荣誉表彰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李华;

    进行荣誉表彰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党的荣誉表彰工作历经民主革命时期的初步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推进与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后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在宣传先进典型、引导教育党员群众、开展政治动员、传递党的价值理想和整合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注重发挥荣誉表彰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作用、注重在荣誉表彰中传递党的价值理想、注重加强荣誉表彰的制度化建设,是党领导荣誉表彰工作取得的基本经验。

    2025年04期 v.52;No.271 5-1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逻辑理路论析

    范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实践、世界、时代逻辑和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愿,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内容,又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奠基和实现于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改变“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格局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推动中国成为振兴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中流砥柱的不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化解当今世界困局和人类文明危机、创造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时代呼唤。

    2025年04期 v.52;No.271 16-24+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完善路向——以政治监督为视角

    李娜;王雅坤;

    政治监督是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件,在引领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筑牢自我革命防错纠偏机制、创新自我革命全面领导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回顾政治监督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监督注重严格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监督注重拓宽监督方式、净化党的队伍;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监督聚焦制度建设、规范监督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政治监督的概念,逐步织密运行机制,政治监督的制度模式基本定型。进一步以政治监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要从加强政治监督自觉性、完善政治监督制度全链条建设和创新政治监督手段与方法三个方面发力,实现其“探头常开、压力常在”的治本功效。

    2025年04期 v.52;No.271 25-3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以译为媒: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及其外译为例

    胡筱颖;

    近代的“西学东渐”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学术奉西方范式为圭臬,使其出现了学术失语现象,表现之一是大量使用英美学术概念和术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和中国术语回应“中国之问”,为解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应尽的职责。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真实、正确传播中国的声音,是当前国家的迫切需求。习近平在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术语,与新文科建设相互促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该术语在英译中的演变、定型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术语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一个政府推广、人人参与、国内外媒体协同发挥作用的立体化、系统化传播体系。

    2025年04期 v.52;No.271 32-3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中国哲学

  • 论墨家的“重利”仁学——兼论儒墨仁义观的异同

    张培高;孙任哲;

    “兼爱”虽是墨子十大主张的中心,但“兼爱”既是“仁义”的实际内容,又是“仁人”实现“仁义”的手段,因此,“仁义”才是其整体思想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在两者的关系上,墨子虽常以“仁”、“义”并提,甚至有时“仁”、“义”可相互替用,但从其主要方面看,“义”仍是从属于“仁”的,所以,更为准确地说,墨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其实是“仁”。这与儒家是一致的。儒墨在“仁义”上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否坚持以“亲”释“仁”;第二,是否赞同以“利”释“仁义”;第三,是否赞同“仁义”是人的内在德性。

    2025年04期 v.52;No.271 40-4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四端”是心还是情?——戴震与朱熹心性论的差异

    李慧子;

    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戴震则通过区分血气、心知,将“四端”归源于心知,将情欲归因于血气,认为私欲遮蔽心知才导致恶,因此“四端”非情。在人何以存在差异的问题上,朱子将其归因于气质之性的清浊,而戴震以“才于性无所增损”驳斥气质说,强调才质无差别,把智愚归因于后天修为。朱子认为人因义理之性而能为善,戴震则以“非心外别有一理”驳斥“义理之性”。在修养论上,戴震批评朱子存养心之虚灵本体的方法近于佛老,主张以去私、解蔽、求知、问学的方式成就仁义礼智。

    2025年04期 v.52;No.271 48-5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数字法学研究

  • 刑事司法数字化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基于技术与价值双重维度的分析

    林喜芬;李铮;

    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已成为新一轮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我国刑事司法的数字化改革体现出公正与效率兼顾的价值特性。在司法权依靠数字技术扩张的同时,技术应用设计的流水线化、不同诉讼程序中技术应用的同质化、技术应用目的与价值预设的理想化、不同技术应用落实效果的差异化使得诉讼价值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兼顾,技术失范与价值失衡的风险随之陡增。未来应进一步确立以工具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技术观,关注数字技术与司法权的互动,由程序衔接转向逻辑衔接以重构改革路径。从动态性调整、应用层限制、多主体协调的角度构建诉讼价值融合机制,能实现诉讼程序中数字技术的差异化供给,推动刑事司法数字化改革新格局的形成。

    2025年04期 v.52;No.271 55-6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时代司法治理范式的变革与完善

    吕子逸;

    数字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平台治理、软法治理、协同治理的兴起,并未湮灭司法治理的存在价值。基于平台自律正当化、立法主旨准确贯彻与协同效益实质体现的需求,司法治理的留存仍有必要。应当立足于宏观管控与适度放权、裁决争议和有效引导、职权能动与司法谦抑等目标的平衡,厘清比例原则、法定原则、权利保障目标和促进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并调整案件管辖制度、平台自律审查标准与司法机关内外工作联动机制,塑造司法治理新样态。

    2025年04期 v.52;No.271 64-75+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仲裁:面向、局限与展望

    王婵媛;

    仲裁数字化变革是全球范围内的必然趋势。数字仲裁发展在理论上呈现出三重递进面向,分别是传统仲裁线上化、数字技术自主化和仲裁审理智能化。我国数字仲裁实践已有与各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应用和呈现,但在整体上仍存在机构间发展不均衡、数字服务建设各自为政、显著滞后于数字诉讼的现实困境。未来应当在尊重仲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以经济投入作为基本的人力、物质和技术支撑,致力于打造和推广相对统一的数字仲裁规则,鼓励和引导当事人更多地选择数字仲裁产品,坚持走中国本土式的数字仲裁发展之路。

    2025年04期 v.52;No.271 76-8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经济学·新质生产力研究

  • DeepSeek提振消费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徐政;

    提振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DeepSeek,通过构建智能消费预测模型,深度解析消费行为,为破解有效需求不足提供了技术突破。DeepSeek提振消费的价值意蕴体现为赋能消费群体,解锁便捷个性体验;激活消费市场,驱动创新高效发展;联通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助力市场经济腾飞。DeepSeek提振消费的内在逻辑为DeepSeek通过数据要素整合打破信息孤岛,精准洞察消费需求;优化算法模型,提升预测精度,引领消费趋势;赋能消费决策,降低决策成本;打破技术垄断,迎来普惠智能。当前DeepSeek提振消费面临数据存在偏差、技术适配局限、隐私风险及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需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构建安全防护机制、深化技术优势,以把握DeepSeek带来的机遇,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保障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04期 v.52;No.271 84-92+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

  • 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价值意蕴、逻辑向度与推进策略

    高强;曾恒源;

    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举措,也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现阶段,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非常态化”和“过渡性”特征,已经难以适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过渡期后,开展常态化帮扶的逻辑向度在于推动帮扶目标由兜底保障向共同富裕转型,对象瞄准由静态界定向动态识别转型,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型,以及资源配置由行政为主向激活市场转型;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机制,探索重点帮扶县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创新经济薄弱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2025年04期 v.52;No.271 93-101+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群体新内生动力机制培育——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例

    张华泉;杨凡;

    农村低收入群体作为相对贫困治理主体,在现行兜底型社会政策的帮扶过程中,普遍存在内生导向模糊、内生能力薄弱和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过渡期后,全面激发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已成为常态化帮扶的根本着力点与政策发力基点。基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现实区情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禀赋特质,创新性融合新内生发展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新内生动力机制培育的“模式-策略-路径”,即通过“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动力机制培育模式和“外部激活+内源自发”的联动型动力机制培育策略,在内外生动力机制的混合路径中全面激活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其“福利依赖”效应及返贫致贫风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持续性的内生发展动能。

    2025年04期 v.52;No.271 102-111+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多重逻辑与探索路径

    洪名勇;姜月;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蕴含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绿色生态、开放互动和成果共享等多重要求。在理论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生态保护以及农村土地增值收益与分配等,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历史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经历了“农民私有→集体所有→两权分离→三权分置”的演变历程,对不同阶段城乡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新时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在现实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在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破解城乡失衡困局及重塑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深层次的制度约束。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围绕“拓权”、“引流”、“重塑”、“统筹”等关键环节:依托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活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助力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城乡功能互补。

    2025年04期 v.52;No.271 112-12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双线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基于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

    张春莉;吴晓超;

    在分科设置课程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育人价值的学习活动方式,致力于实现课程综合化与实践化。然而,目前在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以及学习组织形式等方面仍存有不同观点。基于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所构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双线程”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可合理描述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知识边界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活动组织方式里师生主导权的交替情况。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设计与实践均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25年04期 v.52;No.271 123-12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学习轨迹理论的启示

    梁海丽;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不能着眼于“静态化”的片段,而应聚焦于学生学习轨迹的变化,即学生在特定概念学习中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历程。学习轨迹理论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杜威“教育即生长”、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等相关理论的不足,成为深度学习发生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剂”。要实现对学习轨迹的关注,教师既需要形成关注的动态观,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学习轨迹弹性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落实因材施教。

    2025年04期 v.52;No.271 130-136+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在叙事中进入历史:教学认识“两次倒转”机制再诠释

    李俊堂;

    “两次倒转”教学机制是教学认识论在回应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相结合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教学叙事是“倒转”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叙事展开知识陈述序列、逻辑和情节,承载并传递意义,实现间接与直接经验、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叙事将复杂的知识“倒过来”又“转回去”,把科学概念与日常语词关联起来、展现知识的精神价值,带领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历史。落实“两次倒转”,需要师生全员全过程叙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知识的叙述关系、视角、时序、空间等要素进行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叙事共同体;学生则课前围绕知识进行前概念叙事、自主建构教学目标,并在课中课后生成概念图谱叙事,彰显经验生长。

    2025年04期 v.52;No.271 137-14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印度中小学中文教育发展研究

    张德江;李晓露;吴应辉;

    印度对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行过积极的尝试和实质性的推动,但目前尚未将中文纳入可供中小学学生选修的外语语种。印度中小学外语教学政策对中文教育发展影响巨大:印度中小学中文教育发展潜力巨大,但中文教育政策缺位导致中小学中文教育发展空间受限;中文教学标准缺失导致中文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外语教师准入机制阻碍本土中文教师培养;不稳定的中印关系不利于中文教育合作。因此,实现印度中小学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中文教育纳入印度国民教育体系,以私立中小学为主体制定中文教学标准,理顺中文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中印长效合作机制。

    2025年04期 v.52;No.271 147-152+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探索——以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应用为例

    于泓珊;杨薇;钟英华;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文培优”项目面临的三重挑战、达成关键成果目标、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本土实践的深度联结。在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大纲》可以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编写、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具体实施,并在“中文培优”项目暑期来华研修项目的实践应用中提供指导和支持。效果评价显示,《大纲》的应用能显著提升低龄学习者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为中外教师搭建合作平台。未来,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及构建中外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师资赋能,开展国别化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中文教学需求,进一步提升《大纲》的海外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52;No.271 153-16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巴蜀论丛

  • “东州士”的本义与蜀汉政治史研究的概念嫁接问题

    郭硕;

    学界习用“东州士”指称蜀汉外来政治势力中的刘璋旧部,并从中引申出“东州集团”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符合史料的原始涵义,易生误导。目前仅见于《华阳国志》的“东州士”,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记》中“东州兵”的同义词,指的是刘焉、刘璋前期来自南阳、三辅地区的流民武装力量,其大量入蜀是在关中、南阳陷入战乱以后,至迟在刘备入蜀时已经趋于式微。受地域集团学说的影响,现代学者根据地域出身和从属关系将原始史料中的“东州士”嫁接到特定的政治势力之上,从而提炼出有违历史真相的“东州集团”概念。

    2025年04期 v.52;No.271 162-169+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清中叶川江场镇客长(保)制与基层市场秩序——以四川简州龙泉寺场为例

    马磊;廖昕妤;

    清朝康乾时期,随着移民社会形成和农产品商品化推进,川江场镇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川江场镇客长(保)制应运而生。该制度通过将客长(保)赋予“职役化身份”,使其与具有民间权威的会首、行帮等组织协作,在官方律例缺位的情况下,构建起一种“半正式治理”体系。这一治理模式为理解传统中国县以下“官民共治”场市社会提供了微观实证。客长(保)通过“碑刻规约”形式将地方习惯法文本化,有效弥补了《大清律例·户律·市廛》在基层市场调节方面的不足,为行帮组织的合法化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创新,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和市场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2025年04期 v.52;No.271 170-177+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平教会华西实验区对于土地问题的探索(1946-1949)

    张艺英;

    以往在“革命与改良”的二元视野下,学界批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是未触动土地问题的改良主义。事实上,平教会在1946-1949年的华西实验区阶段,囿于多种因素,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即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通过统租分佃并最终创置合作社社田的方法来解决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使用权。受经费短缺、国民政府不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方案只在卢作孚所领导的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的一个保开展实验。鉴于直接解决土地问题不可行,平教会转而协助国民政府实行的“农地减租”,希望能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力量,迂回地解决乡村土地问题。尽管平教会在华西实验区没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验有助于农复会在台湾地区成功推动土地改革。

    2025年04期 v.52;No.271 178-18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会议综述

  • 重访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历史现场——首届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讨会综述

    钟荣帆;

    <正>为推动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建构,2025年3月29日,首届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省社科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省虚拟教研室“中国边疆民族共同体历史课程群”承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西方探查中国边疆相关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协办。

    2025年04期 v.52;No.271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首届西部师范大学教育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邹维;

    <正>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促进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激发西部地区师范大学教育学青年学者的教育使命感及其互鉴共进精神,2025年5月16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首届西部师范大学教育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来自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和张诗亚、吴康宁、万明钢、金生鈜等教育学界名家齐聚一堂,共议教育发展。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2025年04期 v.52;No.271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