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教育的历史审思与经验启示

    刘宗灵;张博林;

    加强党内纪律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保证民族救亡运动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举措,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自我革新的内在要求。通过开展政治纪律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廉洁纪律教育、群众纪律教育、工作纪律教育和生活纪律教育,并根据不同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方式上的辨别与调整,中国共产党最终实现了对自身纪律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与贯彻落实。这些历史实践所创造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2025年05期 v.52;No.272 5-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抗战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何家伟;常琛;

    抗战初期,淮南根据地金融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日伪对法币的打压日渐严重,国民政府却疲于应对,且断供根据地军饷物资。中共遂发行货币,展开货币斗争以改善经济,巩固根据地发展。斗争以皖南事变的爆发为节点,分为前后两阶段,其政策与实践亦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货币斗争的主线为与法币的关系处理问题,禁止伪币流通则是一以贯之;并以掌控发行和回笼渠道为切口,为流通领域合理“减负”,有效控制物价波动。与此同时,根据地将贸易管理、发展生产与干部培养作为货币斗争的辅助措施,用以巩固斗争成果。通过货币斗争,中共逐步构建了以淮南币为根基的区域性独立货币市场,并以货币斗争为支点,推动淮南根据地经济协同发展,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提高了民众对根据地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5年05期 v.52;No.272 18-29+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近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的侵略及日法争端

    刘峰;

    日本曾于1933年受“九小岛事件”的刺激而萌发出进一步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野心。尤其是当时宣扬“南进”的日本海军,对于外务省“借法抑美”的做法颇感不满,遂不断推进秘密侵占南沙群岛的活动。在1937年事情败露后,日本外务省又在日本海军的怂恿下改变立场,转而开始积极配合其行动,以致在随后的日法交涉中追随日本海军摆出蛮横的态度。看到法方的绥靖立场后,日方又进一步展露其在对外战略上得寸进尺、不断升级的态度与立场,加紧实施修筑占领标识、派遣军舰、士兵驻留南沙群岛等行动,并于1939年3月完全侵占了该群岛。日本的一系列非法举动暴露了其继续向南扩大侵略的企图,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警觉,使其最终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

    2025年05期 v.52;No.272 30-3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日本右翼神皇史观评析

    许晓光;

    日本古代的“记纪文化”原本是基于神话传说,在编撰的古书中体现出民间文化色彩,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却被日本右翼思想家们利用这些神话传说推演阐述为以“天皇观”、“皇国观”和“国体观”为主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后来的日本右翼更是将日本天皇杜撰为神的后裔,万世一系,延绵不绝。日本右翼将日本国家描绘为神造的国度,鼓吹其在世界各国中最为优越,应当“统领万邦”。日本右翼炮制神皇史观,旨在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制造合理性的思想准备,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师出有名”的社会舆论前提。

    2025年05期 v.52;No.272 40-4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苏联宣传伯力审判与美日中反应

    赵士见;

    伯力审判是苏联在1949年12月底对日本细菌战犯举行的正义审判。在审判结束后,苏联自上而下统筹出版审判材料,并对外广泛传播。获知审判消息后,美方从“以拖待变”的漠视,转向否定、攻击伯力审判;而日本普通民众、共产党、被苏关押战俘对审判反应不一;中国作为日本细菌战最大受害国,不仅在外交、宣传上积极回应苏方,而且还逮捕和侦查隐匿的细菌战犯,并于1956年在沈阳独立审判了日本细菌战犯。苏联对伯力审判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凝聚世界民众反细菌战、捍卫和平的共识,对禁止生物武器扩散和捍卫正确二战史观具有持久而重要的启示。

    2025年05期 v.52;No.272 48-5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

  • 资源整合、利益联结与集体行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与优化路径

    王萍;张耀文;郭晓鸣;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整合分散资金资源资产提供条件,多元利益联结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能够提升集体认同,促进集体行动发生,并达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当前农村集体经济面临资源配置分散条件下价值转化难以实现、分散经营模式下多元主体利益联结难以稳定、集体主体缺位状态下集体行动陷入困境的结构性矛盾。系统性资源盘活、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构建多元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推进集体行动的优化路径,能够助力农民农村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富裕。

    2025年05期 v.52;No.272 58-6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的多案例分析

    刘子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资源整合、组织协同、群体联结和成果共享四大机制,将发展动能注入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支撑和保障。实践表明:有效的利益治理逻辑和协同治理结构,能推动村民自发适应机制和协作适应机制形成,激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能;多元村治模式和创新发展机制是村庄实现内外资源整合、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为政府的协调引导,是撬动优势资源要素、提升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与收益共享的重要保障。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优势,构建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环境,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25年05期 v.52;No.272 67-76+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革命老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内生发展机制研究——以沂蒙革命老区Z村的赋权实践为例

    公茂刚;韩方营;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对于革命老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而言,如何整合内外部力量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借助赋权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结合沂蒙革命老区Z村的典型案例,梳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个体、组织、成员、村庄的递进式赋权实践中所体现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发现:在独特的历史资源禀赋与制度环境的双重支撑下,革命老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资源激活-组织建构-文化与制度认同”的三阶段演化,逐步实现了从外部激励向内生塑造的新内生发展转型。因此,应注重革命老区历史资源的功能再利用、组织机制的内生培育与红色文化的制度化嵌入,构建具备内源动能、组织韧性与协同治理的集体经济新形态。

    2025年05期 v.52;No.272 77-8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法学研究

  • 网络安全治理国际规则的制定:缘起、变革及中国因应

    余建川;

    自1998年俄罗斯首次将信息安全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以来,网络安全治理国际规则的制定经历了缓慢发展共识、核心议题分歧、曲折前进的“双轨”三个阶段。面对网络攻击、网络犯罪频发等传统威胁与网络空间政治军事化、阵营化等新问题,虽然各国对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宪章》等适用于网络空间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但在网络空间适用自卫权、反措施、武装冲突法等具体问题时产生了分歧。究其原因,是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战争与和平、自由与秩序、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三对矛盾的立场不同。对此,应从三个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在国际法体系参与环节,坚持在联合国的轨道上加强国家间对话;在规范成果实施上,推动建立信任措施,落实初步清单和联络点目录;在促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范上,加强对国际法的解释交流与互鉴,推进“原则-软规范-硬法”的分步、共进规范模式。

    2025年05期 v.52;No.272 85-93+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智慧居家养老困境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应对

    董妍;刘世杰;

    智慧居家养老作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战略性模式,当前正面临数据孤岛缺陷与信息安全风险的双重困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的构建通过系统性消解信息壁垒,促进了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运行效能与精准服务水平,既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智慧养老的信任度与参与热情,又确保了政府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主导权,有效推进了养老服务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协调发展。在制度框架设计层面,应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数据管理部门明确为数据归集与授权的主体,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使用规范与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数据应用的合法性与安全性,为智慧居家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在技术保障层面,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提升智慧居家养老数据运营效率的同时,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2025年05期 v.52;No.272 94-103+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数字时代涉案电子物品中非涉案数据的返还

    杨玉;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涉案电子物品中存储的非涉案数据难以返还或不返还的处置问题,这是在“方便操作”办案理念影响下涉案电子物品及数据的一体化处置方式、数据关联性识别乏力和传统物证思维延续等因素所致,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人格和财产利益的非涉案数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特殊价值,应从程序上提供专门保护。数字时代非涉案数据具有独立价值,确有返还的必要。应当根据办案实际,确立“数据分离”原则,按照个案情况和数据内容及分离的可行性、安全性,构建差异化的非涉案数据返还规则,有条件地返还非涉案数据。

    2025年05期 v.52;No.272 104-113+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科技哲学

  • 广义证伪主义——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批评与改进

    邓曦泽;

    为检验知识可靠性,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认为知识只需也只能从逻辑上证伪。然而,波普尔没将他自己提出的逻辑证伪与事实证伪的区分贯彻到底,出现了混淆,并导致诸多错误,且因他没有认识到有效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提供区分性信息,导致证伪主义理论的功能非常有限。但是,证伪观念并非没有价值。如果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称为狭义证伪主义,经过修正和改进,狭义证伪主义可以推广为一个更普遍也更简单的模型——广义证伪主义。广义证伪主义基本含义是:在特定论域中,如果一个陈述本应该但没有对一个元素的特征与该集合中其他元素的特征作出区分,那么该陈述就是广义不可证伪的。广义证伪可以作为识别专业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此类无效表达的方法。

    2025年05期 v.52;No.272 114-125+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机器责任与未来优化——责任缺口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苏德超;叶子绿;

    自主机器会导致责任追溯中因果链断裂,由此引发的责任缺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问题,阻碍着自主机器的社会化应用进程。为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四个案例,勾勒出自主机器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框架,刻画一种机器责任立场,即除非自主机器的行为及后果尚未脱离人类主体的意图、预见和控制,否则,应当对机器追责。该立场事实上与常识和一贯追责实践相容。这是一种能够排除理由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及表达能力的责任观。它朝向对未来的优化,能够有效防止对惯常追责手段的滥用,更为合理。

    2025年05期 v.52;No.272 126-134+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学

  •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方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意义解读

    王洪才;温玲子;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以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为战略机遇,以“六力”核心特质为指导开展“八大体系”建设,以“九个重点任务”为突破口,以“五大关系”处理为准则,以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标志,以全面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充分彰显出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以中国标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抱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美全面博弈中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2025年05期 v.52;No.272 135-14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共情能力如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

    罗银科;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共情能力能够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作为一种可以向外延伸、扩展的能力,是同情的高级衍生品。在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的同时,根据共情能力的“认知共情”、“情感共鸣”、“理性区分”和“作出行动”四个维度,并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独特性,共情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实现路径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并重,促进教师道德认知的深化;情感共鸣与理性价值判断,涵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境界;持续反思与合作共建,推动教师道德内化;行为践履与自律养成,规范教师道德行为。

    2025年05期 v.52;No.272 142-14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西部地方公费师范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性探究与调适策略——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肖海燕;黄巨臣;

    地方公费师范教育政策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补充优质师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受职业理想、录取分数、免补政策、岗位编制等因素影响,公费师范生群体对政策总体持满意态度。但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招生、培养、就业、履约等环节也存在政策本身的监督保障乏力、机构推进政策的效能欠佳、目标群体身处不同政策阶段的差异化障碍凸显、环境因素的多重境况渲染带来不利影响等问题。因此,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调适: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与长期从教保障;执行机构应优化执行内容,高效推进政策过程;目标群体要理性报考,重视学习过程,坚定从教信心;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提高招生与所处环境的匹配度。

    2025年05期 v.52;No.272 150-15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学研究

  • 论宋玉赋的文图接受与衍变

    雍寒清;

    宋玉赋图像对辞赋的接受与转换,深受不同时期文化政策、审美趣味与绘画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宋玉赋文图接受史可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古代是宋玉赋文图接受的发轫期,近现代是宋玉赋文图接受的低潮期,当代是宋玉赋文图接受的高峰期。宋玉赋篇目的固定并未束缚图像的发展,历代图像在继承中皆有新变。宋玉赋文图的衍变在图像建构动机的差异、文图接受主体的扩大、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图像审美形态的多元与文图传播途径的扩展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宋玉赋图像不仅潜藏着辞赋的文化印记,还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理。宋玉赋文图的接受与衍变反映着创作主体对个体生命与社会感知的变化,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

    2025年05期 v.52;No.272 159-167+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古代诗话自序与诗话特性生成论

    肖砚凌;

    诗话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论诗之体,诗话自序可为其特性生成的讨论提供线索。第一,诗话作者在创作时多处于“甘老林泉”的时空背景,老而有成的人生审美境界、退隐林泉的自然审美体验,形成了诗话作者特殊的诗歌审美境界和言诗方式。第二,诗话作者在创作时所拥有的“不挂一丝”审美心胸,使其以真情、真乐与诗相遇,获得诗之真意、真境;而诗话作者的“感旧之思”,使其在创作时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蕴含于诗话之中,因此这一理论性著作具有审美情感诗化的形态特征。第三,诗话作品多形成于胜游与对话中,这种不拘于一人一时一地的成书方式,使得诗话具有了包容性的内容和灵便的体例。但在这种“轻松”、“活泼”、“自由”、“随意”、“灵便”的论诗之体背后,暗藏着诗话作者对于世事的洞明,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体验,故诗话之情、之意又是隐约、含蓄的。

    2025年05期 v.52;No.272 168-17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民初新文学家的“黑幕小说批判”

    杨天宏;胡一舟;

    “黑幕小说”于民初兴起并迅速流行,但其概念却甚模糊。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批判“黑幕小说”,对这一概念的变化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黑幕小说”概念模糊,但新文学家的批判对象却十分明确。新文学家并不关心坊间以“黑幕”为噱头的“投机出版物”,而是专注于批评当时流行的作者和刊物。其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将“黑幕小说”污名化,而是希望借此破旧立新,完成新文学的自我塑造,将这一批判并入“文学革命”议程中。虽其批判对象对此缄默无言,但新文学家区别人我、破旧立新的目标并未实现。为摆脱困境,新文学家改从“器”的层面展开批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民初“黑幕小说批判”从侧面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具体实施情景及其局限。

    2025年05期 v.52;No.272 176-187+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主体性的生成与演进

    迂卓;吴翔宇;

    对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的考察,首先要将此议题纳入当代文学的格局中去,在整体性、一体化的框架内探究其生成与演进的形态。新时期儿童文学以“回到文学自身”为出发点,在对工具主义的疏离中逐渐显现出其文学本义,从“文学的儿童文学”向“儿童的儿童文学”的方位挪移,并汇入了当代文学思想解放的大潮之中。不过,新时期儿童文学主体性的生成还需要进一步廓清儿童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复杂关联,而其主体性演进应置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时段中考察,真正做到“微观史学”与“宏观文学”的融通。在统合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仍需进一步返归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做到一体化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2025年05期 v.52;No.272 188-19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